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上看,积极的财政策政策包括了赤字财政与减税,但中国财政整体是正增长,财政盈余大幅提高,而针对中产阶层消费与福利的增税政策不断出台。
然而,如果按照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可以认为,这次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20世纪末世界进入了一个由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增长长波的衰竭期。个人所得税的增收,则会降低劳动收益率,抑制劳动供给。
譬如,今年上半年,尽管中国企业的运转的国际国内环境极其险恶,尽管有政府号称的4万亿的刺激经济的计划,但上半年竟然出现5073亿的财政盈余,这叫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呀。至于说中国带头走出这次世界经济大衰退了,如果说不是太天真,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式的自我安慰。今年年初财政部长谢旭人还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说,减税是个馊主意,因为国家面临经济困难,经济刺激计划需要钱。这意味着有一半的中国中小企业是处于停产状态。主要学术专著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等。
许多财税专家都估计,目前我们大口径的宏观赋税应该占整个GDP的40%左右。但是,好像没有人在听,反而批评我们说减税是个馊主意。这对理解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形势,可能是有益的。
当时一位名家判断,中国经济在2009年和2010年都将出现负增长——不要说保八,就是保零都艰难。这是1930年代大危机不可企及的优势,在分析和估计经济形势时不可以忽略的。不难理解,这背后是体制优势、而不是投入优势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原来的汽车主要在年薪6万-8万美元的地方生产,其他地方搞不了多少。
至于宁要通胀、不要退缩之类的高论,那是值得刻到石头上的,免得将来哪一天无人认领。现在来看,这种估计是过头了。
可是随着中国的开放,以及印度和前苏东集团国家的陆续开放,两大板块开始打通。作为对经济现象感兴趣的人,我很好奇,这个后危机时代怎么就来得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有必要借这个题目来回头看看当时对危机性质的认识和估计,究竟哪些对头、哪些不那么对头。全球主要是这个问题,中国也是这个问题。(作者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进入专题: 后危机时代 。
但过了2008年年中,中国出口从过去每年正的20%-30%的高增长,失速为负的20%——有50个百分点的下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全球主要货币早已与黄金脱钩,全球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法定不可兑现货币的时代。否则如上文所说,非要年薪8万美元的工人去生产年薪3000美元的工人也能生产出来的质量相若的汽车,美国人真那么笨吗?也许我是过于乐观了:全球化贸易还是广阔天地、还是大有作为。把这两个方面加到一起,结果就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尽管一时来势汹汹,却没有、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地就把1929-1933年的大危机真正比下去。
原来的秩序无从维持,原来的平衡要被打破。总体来看,当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的时候,某些失衡也会复苏。
我也注意到工业增长方面的一条消息:到2009年9月为止,规模以上的民营工业的增长率要比国有与国有控股的增长率,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全年过8,现在无人怀疑了。
对这场金融危机,比较普遍的倾向,是从早先的估计不足转向对危机估计得过于严重。也许有读者知道,去年10月在网上可以查找到我的如下言论,中国经济进入衰退的可能性等于零。这样的失衡,其实过去就发生过。放出去这么巨量的货币,譬如比GDP的增长还高出20个百分点的广义货币,绝不会没有后果的。开始的估计不足是显见的,无非是偌大一个美国,区区一些次贷应该算不上大问题,更不可能对美国以外的经济发生严重冲击。不仅如此,为了应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各国释放出太多的货币在全球漫游,究竟会对经济决策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非常值得我们在后危机时代密切加以关注。
对此可问三个问题:未来中国的投资增速会不会减少?消费增速会不会减少?出口会不会增加?我自己这么看,把明年的投资和消费加到一起算,应该不会减少。不过,物价总水平指的可不仅仅只是消费品之价,也包括生产资料和各种资产之价。
这是全球失衡问题的根源。可是现在中国年收入3000美元的工人也能够生产出蛮像样的汽车,这就引发了规模巨大的替代、来往、产业转移与结构重组。
所以,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是,由此带来全球范围内比较优势的发挥,也一定更为显著、更为长久。这也是中国政府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背景:两年4万亿国家投资,外加上三年7500亿专项医改花费,再加上出人意料的一年高达9万亿-10万亿的银行信贷。
这就可以回应一个当下流行的观点,就是还看不见通胀,因为CPI不过刚刚转正而已。同时,这个大变局也无可挽回地要打破原有的全球秩序与平衡。第二,1929-1933年大危机时,主要发达国家实行的是金本位制,也就是货币挂钩黄金。不过,要是拿美元不变价算,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这两大板块之间,收入差距的落差十分巨大,譬如中国刚开放时平均的人工成本只及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增长靠工业主打,而工业制造又高度依赖出口。
最显著的不同是,不过两年时间,后危机时代就到了。在认识上还要加上一点,即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1930年代的大危机前后持续4年,仅美国的失业率就超过四分之一,倒闭的公司和银行无数,股市则跌掉90%。对明年的经济形势怎么看?目前还是有担心,认为复苏不稳固、不可靠。
这也有道理,因为按传统定义,通胀率无非就是消费品物价指数。在这个制度背景下,各国当局只要担心通缩之痛,短期内就有足够的手段打开货币龙头,大手刺激经济。区别在于,今天的世界更全球化,而两大板块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更为巨大。奥巴马总统要让美国成为出口大国,但他们必须能够生产出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才行。
黄金本位的货币如有的经济学家讲过的那样,是比较诚实的货币,因为谁也不容易在里面兑水,一般搞不起严重的通胀。这么两大板块,过去被冷战壁垒隔开,经济来往少,互相不比赛。
按这个我认为更准确的定义看问题,说今天还没看见通胀,恐怕就没有那么大的把握了。那终究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
至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有一个从估计不足到估计过于严重的过程。特别显著的,是中国的劳动者、建设者非常肯干,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干就什么也没有了。